![]() |
《最後一課》 |
因為觀看了今届巴黎奧運開幕式,不禁想起了一件童年往事。
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有一篇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翻譯自法國小說家Alphonse Daudet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La Dernière Classe。故事是以法國把兩個地區,因為戰敗,割讓給德國(這裡說的德國包括普魯士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其他邦國,以下同一簡稱德國)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一個在阿爾薩斯 (Alsace) 村莊裡的學校教室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故事。
起因和背景
這里先簡單扼要說一下普法戰爭的起因。其實是很無釐頭的,可以說本來和法、德兩國都沒有直接關係的。事緣1868年西班牙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 (Isabella II) 逃亡到法國避難。西班牙新政府在考慮選擇有德國血統的利奧波德親王(Leopold Hohenzollern) 作為王位繼承人。
干預別國內政
當時的法國國皇拿破侖三世覺得不爽,於是決定干預別國內政,發表聲明不同意有德國血統的人出任新西班牙國王。並且運用外交關係,派了法國的外交官,向德國國王私加壓力,要德國站在法國那一邊。這個法國國皇拿破侖三世真的是干卿底事, 或者粵語俚語「 關你叉事咩!」德國國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寧人的態度,就順了法國國皇拿破侖三世的請求,勸這個有德裔血統的西班牙親王自己放棄了西班牙國王候選人的資格。一場危機到此解除。
![]() |
德國國王威廉一世 (William I) |
一封信觸發戰争
但法國有見德國國王好像很容易欺負,反倒更加肆無忌憚,竟然要求德國國王書面保證以後再不會發生類似情況,這種老子教訓兒子的做法讓德國國王十分惱怒,有見及此,身邊的謀士稍為將發給法國的公文內的措詞加強了一點(有另一說法是法國那一方的翻譯出了問題)。霎時間,德、法兩國的民間一片沸騰,雙方的民族情緒都被拉到歷史高峰。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乘機想揚名立萬,以為自己有他的叔叔拿破侖的能力和智慧,於是首先向德國正式宣戰,馬上揮軍大擧進攻德國。
![]() |
拿破仑三世 |
投降當輸一半,輸少當贏
戰役打響後,法國接二連三犯下錯誤,很快法軍就支撐不住了。但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可能看了香港周星馳電影「賭俠」,信奉投降輸一半,輸少當贏的精神,看見勢色不對,馬上在色當城樓 (Sedan) 舉起了白旗投降。拿破侖三世會見德國首相,正式簽署了投降書。包括拿破侖三世本人在內的39名將軍,10多萬名士兵全部成了俘虜。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做了德國人的俘虜,舉國嘩然!
《最後一課》故事發生的地方被劃歸德國。德國禁止該地區的學校教授法語,轉而要求教授德語。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小學生,本來當天想逃學的,但看普魯士士兵操練,但最後決定去學校。這個小學生和其他同學都十分珍惜這最後一課,認真聽講。到下課時,老師在黑板上用力寫出了 Vive La France (「法蘭西萬歲!」)
「自古以來」
當時年幼無知的我竟然被這節語文課打動了,同情法國。後來長大了,閱讀了其他的歷史書本,才發現那個地區,如果以德國的歷史和民族感情角度來看,然後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自古以來」都是屬於德國的。因為17世紀以前一直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而德國一直以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加上該地區以說德語為主,無論是人種,還是文化都與德國人同源而且以德語為主的遠遠超過以法語為主的人口。
普法戰爭明明是一場法國侵略德國的戰爭,硬是給法國描寫成反侵略戰。法國是很早之前吞併了阿爾薩斯,德國在普法戰爭憑本事打回來,或者用讀者熟悉的語言,「解放」和「統一」了這兩個「自古以來」都是德國的固有領土。
想着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唯一多次投降德國(當然包括二次世界大戰),居然享有常任理事國地位,而且每次投降的速度都比德國的進攻還迅速,再看着近年法國國內社會的變化,加上今屆巴黎奧運的開幕表演,想起年幼少不更事的自己當年閱讀這篇文章後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反應,現在不禁宛然一笑…..